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之家 > 媒体采风 > 正文 >

落实种树责任 加强护绿意识

2018-05-14 13:22来源: 光明网编辑:明辛
        4月的黑龙江伊春依然春寒料峭,上山一路颠簸,开着车的老白却精神抖擞。
        车到一片林子前停下,就到了他承包的“白建国家庭林场”,12年前亲手栽下的5000多株红松越来越茂密,林下种参、林里养猪,鸡舍里还有80多只大笨鸡……
  就像红松成长的第六十一年才进入“中龄”一般,61岁的白建国也感觉自己还有着使不完的劲。这位曾经的伐木工不仅当上了护林员,如今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种参王”。
  2015年是老白种的林下参收获的第一年,他当年就挖了小200根人参。“品相好的卖五六百元,差的几十到一二百元不等。”老白很兴奋,3年来他一共挖了600多根人参,每年都有稳定收入。
  为了这来之不易的收获,老白等了好多年。这些年他省吃俭用、东借西凑,陆陆续续投入了30多万,栽下了160多万株人参,就是盼着收获的那一天。
  常有人慕名而来,向他学习种参经验,老白最常说的话就是,“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和种树、护树一样,这东西就得靠时间,不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就别投入了。”老白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当年和他一起种林下参的,不少人因为吃不了苦放弃了。
  140公顷红松林就这样成了老白的“新战场”。从前凌晨上山伐木,如今早上6点也得进林子了,带着干粮,一圈巡下来就是一整天。防火防盗防虫害,工作不比伐木轻。“腿得勤,不跑不行”,老白说,“经常跑跑,那些盗伐的就知道这儿有人了,不敢来。”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植树造林需要久久为功。栽是基础,爱树、护树等后续管理工作才是关键。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首先应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花则花,注重使用木本油料、笋用竹、药用树木等乡土树种,科学合理搭配植物,防止“千城一面”和不切实际的奇花异草,严禁“一夜成林”和盲目跟风改换绿化树种,防止出现“水土不服”,栽树不活。
  其次,要落实植树造林责任制,实行“谁栽树谁管护”,健全从植树到管护再到成树全链条责任制,确保成活率,防止出现“植树造零”。要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建立互联网等植树信息服务平台,支持通过捐资捐建、认管认养、爱绿宣传、购买林业碳汇等方式参与植树活动、履行植树义务。应制定推进城乡居民爱绿护绿的奖励措施,跨区域创建义务植树基地,推进村企结合、单位联合、军民共建等植树模式。要支持发展专业性绿化养护队伍,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实施四旁植树、村屯绿化、庭院美化、农田林网等身边增绿行动,着力打造生态乡村,提升生态宜居水平。
  再次,要加强爱绿、护绿教育,树立正确意识。2017年6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将尽责形式拓展为造林绿化、抚育管护等8类,进一步明确了公民履行植树义务的内涵。笔者建议,应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在日常生活中树立爱绿护绿意识,不随意践踏、破坏花草树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同时,要积极倡导文明、理性、节约的消费观和生活理念,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娱等方面加快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鼓励购买节能环保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要全面加强对原生植被、自然景观、古树名木、小微湿地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坚决制止开山毁林、填塘造地等行为,大力弘扬乡村生态文化,保持乡村原始风貌,真正留住乡情、记住乡愁。
  当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需要强化绿化行动。因此,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种树的热情,又要有护绿的意识,既要守护好本底的绿色,又要呵护好新植的“绿色成员”,让树木茁壮成长以绿色回报社会。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