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球视野 > 他山之石 > 正文 >

五大洲专家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贡献智慧

2021-09-29 11:19来源: 中国新闻网编辑:遥城
  “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和其他全球性的危机共同应对,才有可能成功。”《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Elizabeth Mrema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5”)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上如是表示。
  27—28日,为期两天的COP15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正在昆明举行,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多国专家分享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经典案例及前沿观点,共同助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共商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近年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系列显著成效。中国生态环境部COP15谈判代表刘宁表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中国的制度创新。截至2019年底,中国初步划定生态红线面积不小于全国陆域面积的25%。完整的生态保护红线有望包括中国95%最有价值的生态系统、100%关键动植物栖息地、210条重要河流源头,涵盖中国所有脆弱地区和功能区。
  缅甸森林协会主席 U Htun Paw Oo分享了东南亚公益保护地经验。他介绍,2015年,缅甸森林协会开始实施“社区森林计划”。该计划将森林保护和社区发展相结合,通过可持续社区保护协议,让当地社区居民与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森林保护项目中,同时改善当地社区居民的生计,实现互利共赢,为森林保护提供持续动力。
  在欧洲,500余位科学家组成“超级大脑”,以团队的力量修复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功能。剑桥大学教授Mike Maunder介绍,该校发起成立了由9个生态保护非政府组织组成的联盟,致力于濒危景观保护,已在欧洲覆盖约100万公顷土地。
  非洲公园是一家致力于推动非洲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的公益机构,目前对非洲11个国家的19个公园进行管理,管理野生土地面积达1400万公顷。非洲公园代表Jean Labuschagne介绍,该机构开创了保护区管理公私并存的合作伙伴模式,与政府合作对国家公园和保护区进行长期管理,并通过就业、教育、医疗援助帮助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美国跨国科技企业微软公司代表在论坛现场分享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的云计算资源和人工智能工具。如野外动物拍摄图像分类处理工具,能自动筛选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外动物并进行标注,在准确率达90%的前提下,效率较人工提高50%。数据可视化工具则能将来源不同的数据打通,联合分析并且呈现,便于专业人士和政策制定者制定决策,也便于公众理解。
  在生物多样性面临多重挑战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1996年到2016年,该州濒危物种数量增加51%。为此,新南威尔士州启动“拯救我们的物种”计划。作为一种新的保护方法的框架,入选此次论坛评选的“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据了解,该框架并不是将每个物种恢复到不受威胁的状态,而是努力确保更多物种和生态群落的安全。尽管这是一项政府资助的计划,但政府不是唯一行动机构,框架还与企业和社区团体密切合作。
  《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主流化项目官员Oliver Hillel表示,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在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参与到其中的每个主体都要各司其职,政府立法、监管、协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学术界专家提供科学信息的基础,公众和居民积极参与其中,才能最终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熊佳欣 韩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