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后的青川县板桥乡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摄
小寨子沟风貌 制图:张芳曼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10周年。
震区发来的消息,四川累计启动72个震后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高达106亿元。目前,震区野生大熊猫活动恢复至震前水平,灾区生物多样性达到震前水平,448.87万亩震损林草、148.5万亩受损大熊猫栖息地全部恢复,39个重灾县的森林覆盖率等关键指标恢复或超越震前水平。
。
10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让地震灾区多个自然保护区损毁严重。10年过去,经过不懈努力,震区大多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基本得到修复。
日前,记者走进当时地处重灾区的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溪流瀑布飞泻、峡谷幽深,山梁纵横交错、千姿百态——这是记者日前在四川北川县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到的秀美景象,通过科学规划和生态修复,这些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正在持续改善。
10年前,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这里的生态环境曾遭到严重损毁。10年过去,小寨子沟保护区的生态修复不仅如期完成,相关技术还形成体系,为后来的芦山地震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小寨子沟是岷山山系大熊猫至关重要的栖息地带。”小寨子沟保护区管委会主任尹雪梅告诉记者,保护区所在的北川县,属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当时,保护区林地资源及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严重损毁,致使局部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功能衰退,区域生态状况急剧恶化”。
目前,小寨子沟保护区在地震中造成的生态损毁基本得到修复,形成了森林结构稳定、生态效益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在人工修复过程中,完成了保护区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建立了小寨子沟保护区动植物名录、珍稀动植物名录,并新增168种植物记录和50种脊椎动物记录。“2016年,保护区发现新的物种‘北川驴蹄草’,也是生态恢复的有力例证。”小寨子沟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赵军表示。
近日,中科院发布的汶川地震10年遥感动态监测显示,与地震初期相比,汶川地震灾区整体植被覆盖趋于增加,61%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加明显,63%的地区水土流失强度在逐渐减弱。
当年同样处于地震重灾区的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白马河保护站站长陈继祥介绍,地震中,保护区下设的7个保护站不同程度受损,林区巡山道路毁坏。地震后,保护区受损道路和设施、保护站房屋得到修缮。2014年,白水江保护区管理局向国家林业局申请专项资金600万余元,维修打通全区巡护监测基础差的路段,为野外巡护提供便利。
白水江的调查数据显示,白水江保护区的林地林线前移300米至600米,野生动物栖息地进一步扩大。据了解,白水江保护区现有天保森林管护面积已达215.66万亩。
在白水江保护区,今年5月2日,工作人员发现,2017年底至今,多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大熊猫妈妈带着幼仔活动的画面,这意味着保护区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添加了新的成员,野生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近年来,白水江管理局对保护区92条固定样线实行定期监测,对20条随机样线随时巡护,把保护、监测、科研有机结合,加强大熊猫栖息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
这是地震灾区交出的成绩单。更为难得的是,生态重建大力营造生态经济兼用林、特色经济林,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273万亩;到2017年底,39个重灾县实现生态旅游直接收入81.7亿元,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总之我们应及时修复生态,再造秀美山川,站在新的起点,震区生态更优、山川更美的未来值得期待#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