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正在进行一场“绿色战役”。
去年春天,西藏阿里噶尔县开始一场”绿色战役“,集中搞城区绿化建设工程,以“种大树、大种树”为主要措施,以城区绿化“成型、成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目标,投资7000余万元,栽下超过6万棵树种。
今年,噶尔县又开展了消除“无树村、无树户”的绿化工程,再次投资7000余万元,栽植8个品种的树种,总量230180棵。
这是近日澎湃新闻跟随中央网信办组织的“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网络主题活动西藏行报道组(以下简称“报道组”)在噶尔县走访时了解到的。
去年夏天,噶尔县国道219线8公里段已经成了景观大道。
阿里地委、行署和噶尔县的领导干部们并不打算向高原的地质和气候条件妥协。去年春天,一场大规模、全方位、立体式的覆盖阿里地区全城的“绿色战役”打响了。
5月12日,噶尔县委书记高宝军为报道组介绍这两年绿化工程的整体情况。
噶尔县是阿里地区此次城市绿化的主要实施单位。陕西第七批援藏干部、现任噶尔县委书记高宝军对澎湃新闻说,“这项工程是被全县当成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的”。齐喜军负责分管这项工作。据他介绍,去年噶尔县城区的18条街道、5个公园和一个生态农业产业园,国道219线8公里段以及下辖的四乡一镇15个村(居)都进行了植树造林。
“栽植总量为61908棵,其中青海杨36000棵,毛头柳4000棵,班公柳和沙棘各10000棵,还试种了部分山杏、国槐和云杉等树种。”齐喜军说,此次绿化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城有绿色、乡有景观、村有片林、户有树木”。为了顺利实施这项前无古人的绿化工程,齐喜军说,整个噶尔县的领导干部和群众都付出了很多心血。最主要的是做到了三个“到位”。首先是前期准备工作到位,其次就是技术栽种非常到位,最后情感投入的到位也是关键。
国道219线8公里段被当作进城的景观大道来打造。澎湃新闻看到,这里已经栽种下一排排树种,有青海杨、毛头柳、沙棘和班公柳,树种的最前面还栽种了花带。整个林带全长大概2.5公里。有的树苗扎上了撑杆,防止大风吹得它们摇晃,不利于生根。有的树苗还“穿上了衣服”。毛头柳树苗外被罩上一层塑料保护罩。齐喜军说,在栽种之前,县里开了数次的培训会,也多次强调在阿里地区栽树不易,要精心爱护树苗,很多人都是自发地管护家门口、单位门口的树木。#p#分页标题#e#
去年春天栽下的树苗经过一个严冬的考验,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
噶尔县加木村村民正在精心管护栽种下的树苗。
今年,噶尔县又开展了消除“无树村、无树户”工作,进一步推进绿化工程。
据高宝军介绍,今年再次投资7000余万元,用于噶尔县下辖一居委会康乐新居的大面积绿化,象雄路、孔雀路等路段的延伸绿化,以及在多个村子补种树苗。“按消除‘无树户’要求,每户至少要栽活5棵树,所以考虑到成活率,村民一般都会多栽一些,有的村民能看到其中的效益,就会栽的更多。”齐喜军对澎湃新闻说。经济效益只是此次“绿色战役”带来的效益之一。在高宝军看来,生态效益似乎更大。
高宝军还透露,绿化工程会一直抓下去,把它和脱贫攻坚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去考核,要求消除“无树户”就要完成这个目标,“村民没有成活5棵以上的树,就不能兑现生态补偿资金”。
对领导干部同样高标准考核,一共二十几项考核数据,绿化和脱贫攻坚占了60%的权重,也就是说,绿化工程一项占掉了30%。“而且我们实行‘一票否决’,其他工作做得再好,绿化搞不好也不行。”高宝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