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图片精选 > 正文 >

保护江豚 刻不容缓

2018-05-21 13:42来源: 法制网编辑:小冉

保护江豚 刻不容缓

        在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条件对白鱀豚、江豚等进行易地养护的场所——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记者有幸见到了江豚。
        如今,白鱀豚已离我们渐行渐远,这给人类敲响警钟,保护江豚刻不容缓。江豚属于淡水豚类,个体大、食性单一、生态分布狭窄,种群扩散能力弱,繁殖能力低,再加上,江湖工业污染、过度捕捞等恶化淡水豚栖息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非法渔具等使长江鱼类资源严重匮乏,淡水豚面临无处觅食的处境,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航运船只的噪音和螺旋桨也对江豚的构成威胁。因此,其面临濒危,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据了解,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是2700多头,2008年,淡水豚六国联合考察组经一个多月的考察发现,长江江豚数量已不足1400头;2012年长江豚类考察,长江江豚数量不足1040头。据专家推测,如果不加以保护,若干年后,长江江豚将成为长江中的第二个白鱀豚,重蹈白鱀豚的覆辙。
江豚的存在对人类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在大风大雨到来之前,因江面气压变低,江豚需要频繁地露出水面“透透气”,只要江豚出来朝着起风的方向“顶风”出水,俗称“拜风”时,渔民就知道暴风雨即将来临,于是收网停船。因此,江豚被渔民视为“气象台”。
        不能让长江变成“无豚之江”,保护长江江豚必须和时间赛跑。“目前,我们采用两种方式对物种进行有效保护,一种是固有栖息地保护,即就地保护;另一种是,把物种迁移到一个暂时适合生存的地方加以保护,即迁地保护。”张西斌详细介绍着,在迁地保护中,开展人工管护的种群繁殖,可增加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待江豚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再放归自然,是目前保护长江江豚的一种有效措施。
        据了解,江豚对生存环境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铜陵江段沙洲发育充分,河道曲直,是淡水豚栖息的重要栖息地。在淡水豚类分布热点江段划分出的一段水域,设立的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和悦洲与铁板洲之间的夹江上,夹江长1600米,宽220米,洲上杨柳依依,云淡风轻;江上水鸟逐波戏浪,江岸树影婆娑起舞,水色秀丽,风景宜人,是养殖淡水豚的理想水域。
        “我们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保护区进行管理,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这个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张西斌说,在这里,科研人员每天24小时密切监测江豚的活动情况,还有专人巡逻。同时,还会做好江豚饵料鱼的消毒工作,防止江豚生病。在进行人工投喂的同时,保护区还投放足够数量的鱼苗,以不让江豚丧失自然捕食的习性。
        据悉,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地内,自开始迁地保护长江江豚以来,先后繁育了多头长江江豚。现在,保护区迁地保护基地生活有11头江豚,铜陵 58公里的长江水域,约维系着50头左右的种群数量。
        为及时做好水生野生动物的救护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的死亡和受伤情况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结合实际,特制定了《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应急预案》。该应急预案,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水生野生动物伤害事件,完善了预测预警机制,建立了预测预警系统,开展了风险分析。#p#分页标题#e#
        “我们有专门的巡护科进行不定期巡护,对于打击违法捕鱼的力度也加强了,发现违法现象,及时取证,报告,联动公安、渔政、环保等执法部门对违法企业和人员进行严厉惩处和有效处置。做到了早发现、早救护、早报告、早制止、早处置。”张西斌说,同时,还对江边居民进行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铜陵市政府为加大力度保护江边生态环境,还制定了《渔民转产退捕实施方案》,要求涉及到的江边渔民,全部退捕转产。
        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不断推进,铜陵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对沿江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也逐渐加大,使江豚所处的栖息地生存环境日益改善。禁止违法捕捞也使得长江的鱼类资源明显增多,江豚的数量也在增长。2000年以来,长江铜陵段的江豚数量,增长了10多头。今年2月底,在铜陵滨江公园游玩的市民发现了六、七头戏水觅食的野生江豚。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