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丽中国 > 碧水 > 正文 >

宿迁系统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2024-03-11 12:55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轩瑞雪

       “厚邱古城遗老河,老河历经故事多。现今有党领导好,满河菱藕唱欢歌。”这首乡土民谣传唱的是江苏省宿迁市的乡贤们集思广益,在“五小水体”水面种植菱藕等食用性水生植物,既净化水质又增加了村民收入的“美事”。

       所谓“五小水体”,指的是农村的小河、小塘、小沟、小渠、小库。这些水体缺乏管护,河长制难以有效覆盖。宿迁市创新开展“乡贤护水”行动,作为河长制的补充和延伸。

       自下而上的“五小水体”管护夯实了宿迁市农村黑臭水体的整治基础。入选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国家试点城市之后,宿迁市获得中央生态环境资金专项补助5000 万元。对这个江苏省经济相对薄弱的市来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助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取得更大突破。

       截至目前,宿迁市已完成试点地区全部12处水体的治理,是全国首批15个试点城市中已完成治理任务的5个城市之一。

       “五小水体”管护

       奠定试点工作基础

       “五小水体”就像江河湖库的毛细血管。宿迁市的“乡贤义务护碧水”行动,发挥老村干、老教师、老党员及成功人士等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通治水的“最后一公里”。排查显示,宿迁市共有“五小水体”一万余处,具备管护条件的有6491处,由全市乡贤护水员5130名进行管护。

       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原会计、乡贤义务护水员苏道永介绍说,所有护水乡贤都很清楚护水的“三员”职责,即动嘴搞宣传,当好宣传员;动腿勤巡查,当好巡查员;动手做管护,当好管护员。同时,管护水体要达到“八无”标准,包括无垃圾倒入、秸秆填入和漂浮物,无水花生、水浮萍、蓝藻等有害水生植物等。

       以最早试点的泗洪县为例,在归仁镇,124 名乡贤组成义务护水队,依据就近原则对全镇 36处水体进行管护,每个月定时巡查填写护水日志,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乡贤参事会进行汇总后发布督查通报;针对水体污染等相关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形成闭环。

       在适合的“五小水体”里种上菱藕等有观赏性和食用性的水生植物,既能净化水质,又能阻止杂草蔓延,还可以增加村民经济收入。这样的治水“金点子”是沭阳县桑墟镇的乡贤们想出来的。

       “乡贤们说干就干,先做好评估,看各村有多少可以种植菱藕的水体,需要多少投入,种植成功后每年能有多少收入;再由乡贤主动联系种植人,由乡贤协会和村委会、种植责任人联系,签订相关合同。先在部分镇村试点,最终顺利实施。”桑墟镇乡贤参事会会长王兴池说。

       宿迁市还逐步建立了乡贤护水常态长效机制,包括“一处水体、一名乡贤、一块牌子、统一护水活动日”的“四个一”机制,月查季评考核细则,将河长制衔接联席会议机制等,确保一护到底、常护常清。

       控源截污

       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五小水体”管护也助推了宿迁市城乡黑臭水体治理。2019年,宿迁市入选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20年,宿迁市制定《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方案》,开展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排查,系统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2022年,财政部和生态环境部将宿迁市确定为2022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宿迁成为江苏省首个也是唯一入选城市。

       本次宿迁市纳入国家试点支持治理的农村黑臭水体共12处,水域面积共24万平方米,涉及沭阳县、泗阳县、宿豫区、宿城区4个县区,12个建制村。总投资达1.15亿元,其中,控源截污和清淤疏浚资金为9156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80%。

       控源截污是宿迁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重中之重。“我们累计完成管道铺设61公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18座,建设生态沟渠44公里,新建化粪池142座。”宿迁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处长申红说。统计显示,目前,全市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990吨/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7.1%。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宿迁市还整治了部分企业的排污通道。泗阳县的集南中沟是来安街道境内一条重要的排水河道,长3500米。河道靠近工业园区,部分缺乏环境意识的企业将废水、废料倾倒至河中,河道两侧还有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水也直排入河,这条沟成为市县“挂号”的臭水沟,河道周边群众深表不满。

       2023年年初,来安街道将集南中沟确定为市县重点治理河道,其中,汇水区范围100余家企业全部纳管截污,工业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集南村目前雨污合流,污水通过雨水管道直排入河,治理工程设计对集南小区实施雨污分流,对原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出水管道进行更换,并在养殖场西侧厂区设计蓄粪池、固液分离池、发酵池等进行畜禽污染处置,有效容积为50立方米。“目前,除了绿化工程还没有全部完工,其他项目都已经完成了。”来安街道党工委书记韦肖表示,集南中沟的污水臭水整治,已经达到“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管护到位”的农村生态河道标准。

       系统治理

       改善水环境扮靓村容村貌

       乡村美不美,关键在于水。随着植物及人工湿地等生态修复和补水、活水措施效果的显现,宿迁市试点村庄的村容村貌获得明显改善。

       宿城区埠子镇大西村蔡庄组南侧的一处长方形的池塘,目前已是绿波荡漾。“以前池塘泥沙淤积,无人清理。风一刮,空气里都是臭味,大家路过池塘都得捏着鼻子。”村民蔡同胜说,现在不一样了,池水清澈、空气清新,村民们都很高兴。

       “我们利用机械清淤消除异味,通过铺设截污管道、改造污水处理站等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减量和净化,处理完毕的水再次流回池塘,主要用于附近农田的灌溉。”宿城区埠子镇生态环境和建设局局长陶雨峰介绍。

       蔡庄组另外还有3处池塘,同样属于黑臭水体,虽然没有列入试点,但也被埠子镇纳入治理范围。

       “对4处池塘统一控源截污后,我们又铺设管涵,连通池塘,增强水流动力,让水体循环起来。在此基础上,构建水生植物群落,建设人工生态浮岛,在水体底部进行微孔曝气增氧,逐步修复生态。”陶雨峰说,“目前,岸坡已经种上了乔木。等天气暖和些,会在树下栽植灌木和草皮。一来减少水土流失,二来作为天然‘护栏’,保障路人安全。同时,我们会在池塘边设置安全警示牌。”

       以试点带动示范,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当做一项系统工程,宿迁市扎实推动建章立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宿迁市以落实《基层河长巡河实施细则》为抓手,细化乡镇级、村级河长在河道管护方面的职责,突出做好河道巡查、违建清理、岸线保洁、漂物打捞等方面日常工作。注重建立河道及沿岸定期清理和保洁机制,明确水体水质管理责任人,落实保洁人员和工作经费;健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设施第三方运维机制,鼓励专业化、市场化治理和运行维护,不断提高运维管理质效。

       水质监测数据印证了宿迁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的成效。数据显示,宿迁市12处试点水体水质大幅改善,水质监测指标远优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达标要求。2023年,宿迁市50个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达标率为100%,优于Ⅲ类的水体比例为96%,水环境质量创有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