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新闻速览 > 正文 >

汾渭之为:大气污染这道难题如何破解?

2023-05-30 14:44来源: 中国环境APP编辑:雪儿
  汾渭平原城市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叠加特殊的地形和气象条件,易发生重污染天气。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直言,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是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工作。
  向“区域协同攻坚”迈进
  201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成立。中国环境报记者了解到,在协作机制作用下,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党委政府、生态环境部以及各成员单位持续推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从“属地单兵作战”向“区域协同攻坚”迈进。
  此外,三省还协同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开展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实施差异化应急管控。
  “如遇较重污染过程,汾渭平原城市根据重污染天气预警提示,处于同一污染区域的不同城市同步启动预警,联合应对重污染天气,确保减排措施落实到位。”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说。
  总体来看,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中国环境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协作机制还不够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存在短板、预测预报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等。
  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重污染天气。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认为,还应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推动实现污染“削峰降速”。
  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建设。提升各级预报部门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未来7—10天区域污染过程预报准确率;强化大数据应用,加强污染过程评估分析,提升监管效能,督促重污染应急减排责任落实。
  强化应急减排措施清单化管理。基于排污许可管理等,推动实现应急减排清单涉气企业全覆盖;加强应急减排清单审核,进一步压实应急减排措施,确保做到可操作、可监测、可核查,规范化、动态化开展应急减排清单化管理。
  持续推进绩效分级政策。鼓励开展“创A行动”,推动企业通过生产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污染治理升级等措施提升绩效级别,实现行业整体治理水平提升,推动行业平稳转型升级,最终实现污染减排与行业高质量发展双赢。
  加强重污染区域应急联动。指导汾渭平原优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标准,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强化重污染天气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区域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
  “一市一策” 提升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PM2.5 成分复杂、来源广泛,对颗粒物化学组分和来源开展系统性的观测和研究是制定科学有效防控对策的依据。
  2018年,陕西省西安市开始“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运管部副主任张文杰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西安市在不利气象、地形条件和区域人为排放量大的背景下,空气污染严重。
  “不过,西安‘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通过对本市1327家涉气企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主要污染源本地化排放因子的实测,目前已经建立了本地化的主要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张文杰表示。
  与西安市类似,山西省临汾市大气污染秋冬季以PM2.5为主,夏季以臭氧污染为主。
  张文杰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通过源解析,2022年夏季,削减VOCs排放成为当地发力重点,工业源和生活源避峰生产、错时作业;进入秋冬防后,针对工业源和生活源重新调整部署,工业源主抓无组织排放,生活源主抓秸秆、落叶、垃圾露天焚烧和散煤治理。
  在一系列灵活而有针对性的措施下,临汾市夏季臭氧污染有效压低了臭氧峰值,全年臭氧浓度同比下降9.1% 。2022年,临汾市顺利退出全国168重点城市后10位。
  不过,目前无论是西安市还是临汾市,空气质量排名并不理想。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此前也向陕西省委、省政府递交了责任状。
  张文杰表示,为加大汾渭平原“一市一策” 驻点跟踪研究科技帮扶力度,将积极组织开展不同类型的VOCs排放治理技术适用性分析,深入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科技攻关。加强省级部门的科技支撑力度,综合考虑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污染特征、排放结构和传输特点,分区分类精准施策。
  “在目前主要针对PM2.5控制为重点的基础上,考虑臭氧污染的空间分布态势和传输规律,适当整合、调整联防联控区域的范围,深化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张文杰说。
  采取更有力措施压实责任
  “为彻底扭转排名靠后的被动局面,陕西省制定了《陕西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决定开展为期五年的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张智华表示。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中国环境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2025年全国基本消除重污染天的目标是控制在1%以内,生态环境部将重污染天数比率设为生态环境改善指标,分解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兵团。
  “在具体分解时,根据各城市2020年重污染天数情况设定目标,重污染天数越多的城市,要求其‘十四五’期间减少幅度越大。”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重污染天数减少比率指标已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统一考核。生态环境部也将持续推动汾渭平原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同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压实责任。
  而在监督帮扶方面,中国环境报记者了解到,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将继续以汾渭平原作为重点区域,围绕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优化“线上+线下”两个战场、“专业+常规”两支队伍工作机制,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全力推动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持续派出专业组开展点穴式检查传导压力,针对汾渭平原地区城市存在的结构性、区域性突出问题,由部级层面直接抽调全国水平高、业务强、技术精的执法骨干,组成专业组开展现场监督帮扶,对企业合规达标排放情况深挖细查,帮助地方发现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帮扶提出整改建议,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目前,生态环境部已利用卫星遥感、自动监测、用电用能监控等技术手段,远程识别推送问题线索,指导地方开展全面自查,充分发挥地方主观能动性。对于监督帮扶发现问题,将拉条挂账、一盯到底,对于整改进度滞后、整改效果不足的城市督办约谈,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推动地方形成部门分工、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大气污染防治格局,提高大气环境治理效能。
  此外,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也将监督帮扶作为练兵场,加强执法队伍能力建设,持续强化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以战代练,以练促提,锻炼培养一批高素质执法尖兵。同时,推动地方加强走航车、无人机、便携仪器等高科技装备在执法全流程的使用,更加精准、高效发现环境问题,有效提升非现场执法监管能力水平。
  汾渭平原,这个蓝天保卫战的“主战场”,重担越压越实。 作者:中环报记者牛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