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始终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任务,精准聚焦环境治理与监管,以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为主线,不断严格执法监管、优化执法方式、规范执法工作,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同时,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执法精细化、差异化管理,积极构建市、县、镇、村四级环境监管网络,每个监管网格由专人负责,针对各个区域不同的复杂情况,出台“四横四纵”措施,实现区域工作“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坚持环境监管“全覆盖”、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对恶意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做到“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围绕“全年练兵、全员练兵、全过程练兵”主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铁军。
在创新执法监管手段方面,充分利用“空天地”大气污染综合管控平台,对全市所有城区、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大气污染进行实时监测,实现“预警、转办、核查、处理、反馈”闭环管理。管控平台实行每天24小时值守和“闭环处理制度”,指挥调度中心任务派发与处置实行“双轨”运行制度,实现企业污染数据、空气质量数据、环境执法的信息联动和污染事件闭环处置市、县、乡、企4级任务联动,发现污染问题时,通过网格化运行系统及时将任务下达至乡镇、街办和村一级,打通污染处置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按照“全覆盖、全联网、全使用”的要求,推行“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环境执法新模式,积极推动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信息化转型、数字化赋能,将环保问题“一网打尽”。实行红黄绿分级分类管理,将全市420家重点排污单位纳入分级监管,目前绿码企业136家、黄码企业191家、红码企业78家,对绿码企业无事不扰、对黄码企业帮扶整改、对红码企业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引导改正存在问题,充分发挥智慧监管“不下岗环保警察”监督作用,推动实现环境执法的快捷化、程序化、规范化、数字化,着力提高执法效率。
下一步,我市将守牢环境质量底线,以“零容忍”的态势,依法严厉打击非法排污、暗管偷排、乱倾乱倒等各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强化司法联动,坚持重典治污、重拳出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