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青海三江源区域的植物。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据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透露,最新监测评估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地。上个世纪末,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致当地生态逐步恶化。2005年,我国启动为期9年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2014年1月,投入更高、标准更严格的二期工程接续启动,生态恢复治理面积达到39.5万平方公里。
通过实施生态监测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整合先进监测手段,实现了三江源地区环境、生态、资源等各类数据的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动采集,初步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和数据集成共享机制。
与一期工程的实施结果相比,最新评估显示,通过退牧还草、禁牧封育、草畜平衡管理、黑土滩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三江源地区草原植被盖度提高约2个百分点,各类草地草层厚度、覆盖度和产草量呈上升趋势,大多数地区草原鼠害由重度危害转为中度或轻度危害,草畜矛盾趋缓,草原生态退化趋势得到遏制,严重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明显。此外,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7.43%,工程区灌木林平均盖度增加0.21%,平均高度增加0.82厘米,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提高到47%。
同时,三江源地区水域占比由4.89%增加到5.70%,样地生物量呈增长趋势,年平均出境水量比2005-2012年均出境水量年均增加59.67亿立方米,地表水环境质量为优,监测断面水质在Ⅱ类以上。藏羚、普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得益于植被恢复、水源涵养能力的提升,三江源地区水域占比也由一期工程末的4.89%增加到如今的5.7%。与2005年至2012年相比,这一地区近年来每年平均可向下游多输送59.6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
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实施,绿色生态创造经济效益,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当地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300元。并且,还探索形成了黑土滩综合治理、牧草补播及草种组合搭配、“杨树深栽”、“拉格日模式”等一批可借鉴模式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