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能耗大户的建筑业如何降碳?看看北京冬奥会的答卷或有启发

2022-06-13 15:46来源: 中国环境APP编辑:遥城
  建筑业常被称为碳排放大户。数据显示,建筑建造和运行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9%,我国建筑建造和相关碳排放约占全社会总排放量的42%。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建设。
  4月15日上午,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团队受北京冬奥组委委托,线上举办“低碳冬奥助力国家实现双碳愿景研讨会”。在研讨会第二部分关于“低碳措施和效果”的讨论中,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北京冬奥会在建筑方面所采取的低碳措施和成功经验。
  原环境保护部大气司副司长于飞表示,北京冬奥会提供了一份亮丽的绿色低碳成绩单。在低碳建筑方面,最大限度利用已有的运动场馆,“水立方”变身“冰立方”,并且所有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绿建三星标准。有4个冰上场馆在奥运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可以说是突破性技术的应用。
  这些奥运遗产将为绿色建筑怎么建提供思路和借鉴。
  能效提升是实现建筑领域减碳最迅速的手段之一
  “能效提升是实现建筑领域零碳甚至零排放最迅速和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之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林波荣表示,这其实给我们一个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节能不等于减碳,如果采用高效燃气设备,有可能是节能的,但是会产生直接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减碳不一定节能,在建筑中提高光电、风电等绿电比例,建筑用能并没有更节能,但却是减碳的。我们需要与更多市场、金融机制结合起来,兼顾降碳和节能。
  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建筑领域高效减排的关键
  林波荣认为,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建筑领域高效减排的关键之一。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冰立方”的总设计师郑方表示,低碳绿色可持续性相关的技术,更多推动了建筑学面向未来的变化和发展。
  郑方的工作主要从新建和改造场馆这两个维度来实现北京冬奥会“碳中和”和可持续性的目标。在场馆微观层面上,采用轻型结构和智慧建造,尽可能少地使用材料,包括使用轻型钢索结构和围护结构来建造全新的场馆。在所有冰上场馆里选择了二氧化碳和R448、449作为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新建和改造的制冷剂。同时通过智慧场馆建设和运行,提升场馆运行的科技性能。无论是旧有场馆还是新建场馆,大家能看到节能和节材的概念,能看到场馆有关建筑设计从内到外全部的内核,这些方式真正塑造了可持续性的改变。
  “我认为,这不仅是技术性的内容,因为提供了更高标准的技术,二氧化碳制冰系统提供了更均匀的冰,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我们看到运动员在速滑比赛中13次打破奥运会记录,其中1次打破世界纪录。”郑方说。
  能耗限额管理与碳排放限额管理应有机结合
  林波荣认为,碳排放限额管理目前强度不够,另外能耗限额管理也有很多基础。以北京为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是北京市促进能效提升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很好的管理范式,可全国推广。
  据林波荣介绍,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对3000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实施能耗限额考核,到2020年12月已经有12750栋公建纳入了系统,总建筑面积达1.76亿平方米,占全市面积的50%,而且2014—2020年变化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北京市运行建筑碳排放占比超过50%,未来可以考虑用兼顾能效双控和碳排放双控的目标进行实施,这也是北京冬奥会比较关键的措施之一。
  让数据流动起来,用数据说话
  “北京冬奥会明确在基准线排放和实际碳排放核算时,活动水平全部采用实物量指标,这就是科学实现‘碳中和’重要的经验。”林波荣建议要强化能耗、碳排放数据的采集与校准工作,用数据说话。未来一定要进一步使用数据决策、数据管理、数据创新,提升建筑领域与碳排放节能有关的数据价值,让数据流动起来。充分利用能耗限额、绿色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数据平台,建立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对标与披露机制,甚至为未来城市与城市之间碳交易对标提供一定的支撑。(见习记者江虹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