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人物 > 正文 >

李鹏飞:太行山上“老树痴”

2020-05-09 15:05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编辑:雪儿

  一脸质朴,一股韧劲,一把镐头,一腿泥巴,是李鹏飞在山西省沁县大山上植树时留给人们的印象。
  “宋建刚、田海川……大家快上车,今天我们要去桃园村种树。”每天天刚蒙蒙亮,有一群人迎着晨曦,开始了荒山绿化新的一天,山就这样被汗水一点点浇绿。这些人正是沁县恒绿源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成员。合作社共有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人,李鹏飞是合作社的负责人。截至目前,他的造林专业队凭借过硬的技术,已经完成荒山绿化7万多亩。
  提到李鹏飞,不能不提他的父亲李来林。这个连名字都和树有关的老人,从沁源县到沁县从未走出过大山,和林业打了一辈子交道。20世纪70年代,李来林来到沁源的伏牛山国营林场,开始了他长达40年的伐木生涯,从沁源伏牛山国营林场、马圈林场到沁县林场,与树为伴成了李来林生活的主要内容,也让他和树有了深厚的感情。虽说是科学伐木,但看着一棵棵树木在锯声中倒下,李来林心里始终不是滋味,尤其是面对日渐恶劣的生态环境,一个伐木人开始了自己的行动:种树。当儿子李鹏飞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就经常对儿子说:“我砍了一辈子树,虽然也在栽树,但是栽的速度赶不上砍啊,以后国家肯定还要花大力气栽树,你长大了就接我的班,在咱沁县栽树吧!”就这样,李鹏飞子承父业。
  李鹏飞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变“锯子”为“镢头”,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在多年的造林中,李鹏飞发现,每年栽树工没少搭、罪没少受、钱没少花,但是成活率很低,究其原因是:组织义务工造林只讲规模不求实效,导致质量不高成活率低,即使成活了,但管理不好,保存率也低。于是他决定组建一支专业的造林队,彻底改变传统的造林模式。
  2000年,在县林业局的帮助下,鹏飞造林专业队正式组建,李鹏飞出任队长。十几个20多岁的年轻人,带着理想背着行李开进了牛寺乡东安庄村的大山里。这里条件十分艰苦,队员们曾编出几句顺口溜来形容他们的生活:“干了喝泉水,饿了啃窝头,休息风中卧,困了睡山沟。”每到造林季节,他们都是早6点上山,晚6点下山,雨前拼命干,小雨不下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创造了荒山造林成活率达85%的奇迹。
  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鹏飞造林专业队渐渐声名鹊起,从原来的10多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并且在全县的古台、牛寺等地培养起10多名业务骨干。为了把造林事业发展壮大,造林队定下了“三条铁规”:一是成活率必须达到90%以上,二是必须保证能通过工程验收,三是顺延管护一年。铁的纪律保证了好的效果,每个队员一进入工地就拼命工作,铁锹、锄头和石头反复进行着较量,经常是铁锹一落火星四射,几个回合就让人虎口生痛、手臂发麻。他们就是这样凭着一种不怕困难的精神,啃下了一块块造林的“硬骨头”。几年来,鹏飞造林专业队共完成荒山绿化7万多亩,并结合实际创造出了“挖大坑、植大苗、填大土、浇大水”定点植树新模式。他们口口相传着一句顺口溜:深刨实捣不窝根,三埋两踩一提苗。同时他们因地制宜,创造了在石质山区,采用客土回填、泥浆蘸根,用石头垒大坑;在丘陵地区,采取反坡梯田、地膜覆盖等多种造林模式。
  2016年,李鹏飞成立了恒绿源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在队员们的辛勤付出下,每年5000多亩的荒山变成了绿坡,贫困户平均年收入也超过了1.2万元。这些年,李鹏飞变成了“老树痴”,除了林木种植,几乎没干过别的,要是有人对树“不客气”,他肯定会上前拦着说,“小树长成材实在不易”。
  如今,沿着蜿蜒的山道,走在沁县的大山上,举目远望,一片片绿林在明媚的阳光下愈发耀眼,从山坡一直延伸至山脚的公路。看着这些,李鹏飞说,他很骄傲!作者:秦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