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丽中国 > 蓝天 > 正文 >

济源:生态文明建设大讲堂

2018-11-12 15:23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雪儿

  金秋十月,清风送爽。10月27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大讲堂全国巡讲活动来到了济源市,拉开了走进河南的帷幕。 

  本次大讲堂邀请到了原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环境保护部党组成员胡保林,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执行副会长李庆瑞,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秘书长周桂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研究员周宏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节能环保处处长邵朱强等重量级嘉宾。 

  中国环境报社副社长陈廷榔代表主办方在主持活动时表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大讲堂走进河南济源是全国巡讲活动的第十一站。作为发展中大省,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面临加快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双重任务。全省上下正全力以赴,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强大的拼劲韧劲、务实的举措作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局面。济源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针对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其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济源市市长石迎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他说,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受黄河济水之利,是国家产量融合示范区,也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域城市。近年来,济源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狠抓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城市集中饮用水的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60%,提前启动了土壤污染的防治计划,土壤污染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济源也面临着一些亟待破解的课题,迫切需要领导、专家们的指点和指导。这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大讲堂走进济源活动为济源学习新理念、借鉴先进经验、破解环境安全隐患、提高工作水平创造了良好时机,也为我们送来了先进的技术,有利的资本和宝贵的机会。

  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环境保护部党组成员胡保林首先作精彩报告。他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为题,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解读了“牢固树立‘一个理念’,秉承‘四个坚持’,强调‘一个着力’,实现‘两个目标’”的概念,提出了“着力探索和打造绿色发展新格局”的认识,回答了“如何建设新型生态城市”的问题,强调了“构建绿色发展保障机制”的重要性。

  胡保林指出,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加强理论指引,提高政治站位,应从几个方面提高认识:一是提高对党中央提出“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是努力方向”的认识;二是提高对“走符合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瓶颈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三是提高对“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任务,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生态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认识;四是提高党委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认识;五是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深化体制机制制度和法治建设的认识;六是提高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战略举措的认识;七是提高做好长期奋斗的精神和物质准备的认识。

  他提出,要牢固树立“一个理念”,秉承“四个坚持”,强调“一个着力”,实现“两个目标”。“一个理念”即“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四个坚持”即“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和绿色发展的执政思想和绿色化的社会治理”;“一个着力”即“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两个目标”即“努力使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胡保林认为,我国总体上在过去的快速发展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一些不可持续因素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前景。在今后的更大发展中要保持环境质量在良好状态或进一步提升很难,需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在破解难题上最重要的是结构的优化改善,包括: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建筑结构、国土空间结构。

  在回答“城市要不要发展?”的问题时,他说,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如何发展。首先要纠正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偏颇。比如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是控制大城市市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而不是控制其经济、社会发展;应当既要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也要更加重视城市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合理化,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结构的优化和美化。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执行副会长李庆瑞发表了题为《加强环保督察 强化责任追究》的精彩报告。他首先解读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介绍了中央环保督察的工作步骤和组织实施办法,结合对第一轮4批中央环保督察落实、问责情况和整改情况的深入剖析和比对,高度概括了目前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显著成效。

  他说,第一轮4批中央环保督察两年内实现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督察进驻期间,共问责党政领导干部1.8万多人,受理群众环境举报13.5万件,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8万多个。中央环保督察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被3月28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予以肯定,认为基本达成“百姓点赞、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成效。目前,中央和省级两级环保督察大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即以中央环保督察为主、地市环保督察为基础、以专项督察和“回头看”为辅、全方位系统化的全方位督察体系,重点督促解决目前县、区一级的环保问题,构建起上下同欲、同向发力、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李庆瑞说,今年的重点任务包括,一是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第一轮环保督察“回头看”;二是再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全覆盖;三是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些关键领域,每年组织机动式、点穴式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四是建立中央和省两级督察体系,不断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第一批10省(区)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全部完成了督察反馈工作。

  他总结说,环境保护督察是手段,不是目的。要通过督察切实传导环保压力,提升责任意识,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同时,不断推动地方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促进绿色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研究员周宏春做了题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主旨报告。周宏春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就是具有随着资源枯竭效益下降,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等特点的城市。他说,来到济源,发现这里工业基础较好,企业实力较强,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念不符,更多要用发展的眼光、前瞻的理念来思考转型问题。

  一是用新理念制定规划,以明天的视野设计今天的城市、产业、工程。二是以“抬高底部,延伸两端”为方向,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与转型。从产业链来看,加工组装等中游环节利润空间较小,这就是需要提升的“底部”,而研发设计专利发明等上游环节、售后服务品牌营销等下游环节利润空间较大,这是需要延伸的两端,应以此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以“节材、去毒、降碳”为核心积极开展工业生态设计,所谓节材就是减材料化、轻量化、循环利用等,去毒就是清洁生产、材料替代等,降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四是物尽其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这也是循环发展与循环经济的核心。循环经济有三个层面,即物质循环、产业循环、服务循环,我们要做的,是效仿食物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周宏春把循环发展的方法总结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纵向延伸,也就是把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第二种是横向耦合,使能源化工供热环境治理形成一体化;第三种是布局园区,以便废物交换和资源共享。五是污染治理不能被传统思维锁定,传统污染防治的技术思路是将污染物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而循环经济强调的是污染产业与环保产业的衔接。比如废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后,产生的污泥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后可以生成保温材料、土壤改良剂等干化污泥产品和有机肥、发泡剂、灭火剂等微生物蛋白产品。六是顺应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是发展化石能源低碳转化与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低碳服务业三大领域。七是产业要集群,项目要“打捆”,统筹考虑交通运输、能源禀赋、通讯建设、土地规划、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废弃物管理等多个方面。八是依靠技术革命创新驱动,我们迎来了以新能源、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即将进入从智慧工厂到智能生产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九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企业要发挥技术研发的主体作用,按照市场规律推动经济转型;政府要发挥服务作用,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制度、修订标准、监督检查都围绕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十是创新商业模式,解决赚谁的钱、如何赚钱、怎样赚钱、赚什么钱、怎样持久赚钱、我值多少钱六大问题,也就是定位、业务、盈利、现金流、核心竞争力还有核心价值六要素。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节能环保处处长邵朱强发表了《有色金属行业环保现状及对策》的报告。他首先分析了有色金属行业的排放特点,即污染物浓度高、量大,重金属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大,治理难度高,无组织排放问题突出等。可以说经过多年的粗放发展,有色金属行业历史欠账多,遗留问题大,环境保护已成为制约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

  据他介绍,2017年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耗约2亿吨标煤,排放废水7.76亿吨,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4.27%,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占比较大,排放废气40726.9亿立方米,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94%,其中有色金属行业二氧化硫排放122.4万吨(主要在冶炼环节),产生一般固体废物5.17亿吨(包括尾矿、赤泥、冶炼渣、炉渣、脱硫石膏、中和渣等),约占全国工业一般固废产生量的16.62%,有色金属行业产生危险固废857万吨,其中冶炼环节产生危废619万吨,约占72.2%左右。

  针对这一现状,邵朱强提出了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强化源头预防和过程控制、全面提升末端治理水平、推动固废综合利用、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打造绿色标准体系等七条对策。

  他强调,要引导现有布局不合理产能向具有资源能源优势及环境承载力的地区有序转移,使利用境外资源的氧化铝等粗加工项目在沿海地区布局;对不符合所在城市发展需求、改造难度大、竞争力弱的冶炼企业,要实施转型转产或退出;对具备搬迁条件的企业,支持其退城入园,并在搬迁中实施环保升级改造。推进城市矿山开发利用,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按照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化解结构性过剩产能,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等要求,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建设绿色化、规模化、高值化再生金属利用示范基地。

  在污染治理问题上,一方面要加强生产过程控制,鼓励采用最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实施清洁化改造,有效减少污染物产生量。另一方面要对“2+26”城市等重点大气防控区域的电解铝、铝用炭素、铜铅锌冶炼、再生金属冶炼进行污染治理设施升级,使之达到大气污染特别排放限值的要求。支持氧化铝企业对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逐步达到特别排放限值,鼓励非重点大气防控区域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对于江西、云南、湖南等重点矿产开发的重点区域,新建企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应达到特别排放限值,现有企业积极改造,逐步达到特别排放限值的要求;加强对无组织排放的控制,重点对原料堆场、物料运输、加料口、排渣口等关键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逸散。

  对于固体废物这个“老大难”问题,邵朱强提出,对于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管理的要求进行处理处置,严禁随意处置和倾倒,杜绝向不具备处置能力的企业转移。特别是要研究确定电解铝大修渣、钨冶炼废渣、砷滤饼、砷碱渣、酸泥、锌冶炼浸出渣等一批危险废物资源化无害化途径,鼓励在企业内部消纳,减少环境风险;研发尾矿、赤泥等大宗固体废物低成本大规模利用的技术,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