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丽中国 > 蓝天 > 正文 >

植树造林不能走形式

2019-03-15 13:55来源: 北京日报编辑:雪儿

    春暖花开,草木生长。正值第41个植树节之际,国家林草局局长接受记者采访、回应热点关切,直言不讳地提及当下一个现象——“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表示将重点关注下决心解决,引发广泛共鸣。

  “年年种树年年荒,年年种树还是老地方”。这些年,全民植树氛围高涨,上述现象也愈发突出。何以如此怪诞?很大程度与植树走形式、走过场不无关系。有些单位或团体的“绿化活动”大张旗鼓,但活动有余、绿化不足,挂横幅、拍合照热热闹闹,挖坑种树浮皮潦草,有了痕迹就算完事;有的则把植树纯粹当成了“春游”,包个车队浩浩荡荡,郊游野餐不亦乐乎,至于种下的树苗能不能成活,就不在考虑之列了。更多的人,则是空有一腔热情,却不知如何实践。当地土质如何、适合种什么树、要挖多深的坑、浇多少水,通通“一脸懵”,只好按照流程化操作,成活率自然极低。久而久之,在一些地方卖树苗似乎被做成了生意甚至还形成了产业链,但山上的树却不见多。如此种种,不仅造成时间和人力成本的浪费,更违背了植树绿化的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新模式。比如“互联网+植树”渐受热捧,“线上认养、线下挂牌、养护”的创意,既回应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支持绿化的热情,又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极大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还有“认种认建绿地”“认护认养古树名木”“购买森林碳汇”等,既拓宽了社会参与植树造林的渠道,又极大补充了树木维护的资金来源,让各方面资源都得到优化配置。当然,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选择何种形式,最终目的都是要让这片土地上的草木多一些,让周围的绿色多一些。

  总体来看,我们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国家,我们的生态仍然非常脆弱。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道远。让生态危机意识走心入脑,让植树播绿不丧失其本来意义,从而达到“植树见树,造林成林”的效果,这不仅是林草局一个部门的事,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