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环境科技 > 正文 >

生态禁区”,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示范田”

2018-09-05 13:50来源: 新华社编辑:姜雪

       面朝大海,四季如画。北京东南方向的渤海湾畔,一片曾被称为“生态禁区”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为引领生态城市建设的“示范田”。

       作为世界首个国家间合作建设的生态城市,我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发建设10年来,闯出一条资源约束条件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被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官员称赞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先行者”。
       不毛之地上,世界首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诞生:绿色建筑比例为100%,高于新加坡标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20%,与欧盟同期目标一致;到2020年绿色出行比例≥90%,超过先进国家水平。
细节,体现一座城市的底色。走在生态城中,绿色元素随处可见。
       公用建筑大都安装了太阳能光伏系统、地源热泵系统,新建住宅全部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六成路灯使用风光互补LED,可再生能源装机相当于一座小型水电站。
      “在生态城,绿色不是概念上的噱头,从规划设计到建成考核均有标准,看得见,摸得着。”生态城建设局调研员王萌说。
       10年蝶变,世界瞩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授予它“全球绿色城市”称号。
        智慧公交、智慧电梯、智慧灯杆、无人超市、无人餐厅、电子市民中心……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应用成为标配,不断提升生态城宜居的成色。
        智能停车服务照进现实。近日,首批智慧停车场投用,可查询位置、剩余车位、导航路径等信息。“我们推出了室内外一体化导航,导航信息直达地库车位上。”生态城经济局副局长王喆透露,将来停车还将实现“无感支付”、远程预约车位,停车将更智慧。
       马路上,智能灯杆“神通广大”。既能检测空气质量、测定道路积水,又能实现人脸识别、违章停车识别拍照。
       生态城的智慧,不仅体现在面子上,更体现在里子上。在公用事业运行维护中心调度大厅,巨大显示墙上,实时显示着供水、供热、地下管网等设施运行状况。对建成区域地上和地下进行三维建模,实现城市信息化精细管理。
       打开“电子市民中心”App,动动手指,就可享受网上签约家庭医生、进行生育登记、预订活动场馆、查询公交实况、提交入学登记等便捷服务。
      “生态城制定并实施了多样化的智能城市理念和方案,非常具有创新精神。”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常任秘书郑锦宝认为。
       作为全国首个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生态城大力推进产城融合,着力发展以文化创意、互联网+高科技、精英配套为主导的绿色产业,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旅游产业“多点开花”。泰达航母公园、方特欢乐世界、海魔方水上乐园……围绕生态和海洋两大主题,旅游集群效应日益显现,今年游客量预计突破500万人次。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相继引入。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北京创新资源,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截至目前,落户京企超过3000家。
       站在新起点上,生态城正在发力集聚经济、开放经济、智能经济,加快建成国际合作示范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下一个10年,一座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将更加惊艳。(责编: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