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丽中国 > 净土 > 正文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何强调健全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

2024-01-04 16:07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轩瑞雪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并部署2024年“三农”工作。会议提出,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投资补助水平。
 
       如何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如何优先发展东北黑土地区等3个地区的高标准农田?记者日前采访了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郧文聚及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胡钰。
 
 
       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重点强调,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并作出了明确部署。”郧文聚指出,首先是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三令五申加强耕地保护,但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发现,2009年—2019年间,全国耕地净减少1.13亿亩。
 
       “南方一年两熟、一年三熟耕地,特别是水田大量减少,北方一年一熟旱地,特别是需要调水灌溉的耕地增加,1.75亿亩耕地‘非粮化’转为林地、园地。一些地方侵占永久基本农田建房屡禁不止。”郧文聚表示,必须严格执法,打赢耕地数量保卫战。2021年、2022年,全国耕地连续两年实现净增长。
 
       其次,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和管护力度,适当提高投资补助水平,确保耕地质量有提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靠稳定耕地面积,也要靠不断提升耕地质量。”郧文聚表示,要充分发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的综合集成效应,良田是基础。我国已经建成10多亿亩高标准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中央要求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逐步建成高标准农田。将要建设的这5亿亩高标准农田,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必须付出更大的建设成本。”这不仅需要高标准建设,更需要高标准管护。“要根据需要对之予以保障。因此,必须落实‘数质并重’,切实提高耕地质量,稳步扩大耕地抗灾防灾基础能力,有效应对‘极端农业气候灾害’常态化现象。”
 
       第三,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
 
       郧文聚表示,尽管我国耕地保有量有19亿多亩,但真正与作物生长期相匹配的气候资源、土壤资源并不丰厚。“迫于吃饱饭的压力,我国不得已耕种了不少本不该开垦的边际土地,致使耕地退化现象普遍发生。”而得天独厚的黑土地、平原地区、大中小型灌区的耕地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呵护,甚至成为“非农化”“非粮化”的重灾区。
 
       因此,必须“系统推进”耕地保护,突出对自然生态本底条件优越地区耕地的特殊保护,稳定优势、优质粮菜作物产区。“耕地保护,生态为本。耕地格局大位移带来的耕地生态变化,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突出‘永续利用’,着眼长期稳定可利用要求,切实加强耕地生态保护。”郧文聚说。
 
       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强调扎牢制度的笼子。
 
       郧文聚指出,耕地保护制度最大的特点是“三位一体”。“数量是前提,质量是关键,生态是根本。没有数量的质量是无法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难以想象人均拥有不到一亩耕地,就能够建设粮食强国。没有质量的数量同样是不靠谱的,难以想象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都是望天田、雨养农业,还能够为14亿人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保障。”95%以上的粮食生产是在自然开放空间中进行的,作物生长离不开阳光雨露滋润,没有自然生态格局安定的耕地,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必须建立在数量、质量、生态三个基本支撑点之上,缺一不可。”郧文聚强调,制度管根本、管长远。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关键的是不断更新迭代、健全完善制度建设。“不好用、不管用、不会用、不敢用的制度,不管怎么逻辑严谨、用词考究,也终究是‘空制度’。”
 
       “耕地保护制度规范多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只有法度、缺乏温度的制度,不可能经得起历史检验。”郧文聚告诉记者,“当下,恢复耕地政策迫切需要创新,跨区域耕地补偿政策也需要创新。浙江20年‘千万工程’实践所提供的方法论,非常值得各地耕地保护制度创新借鉴。”郧文聚说。
 
       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耕地保护道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中央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胡钰分析,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这不仅强调了耕地保护作为系统工程,要突出量质并重、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更体现出耕地保护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量质并重是耕地保护和建设的根本要求。胡钰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实施农田水利骨干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程等,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建立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这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使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生态保护是耕地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内涵。胡钰介绍说,推进耕地保护和建设的实践,无一不体现出关于生态保护的要求。2021年9月,《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正式印发,其中明确,“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沟渠和田间道路配套等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集中力量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在黑土地保护工程中,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覆盖、免耕少耕”的耕作方式,更加强调资源循环,农田生态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同时实现防风固土、抗旱保墒、节本增效的效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自然资源部明确要求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湿地、河道湖区等范围开垦耕地。”
 
       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胡钰告诉记者,打造“良田”的背后蕴含着中华传统农耕文明“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理念,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要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持粮食产量产能、数量质量、生产生态一起抓,将耕地保护与农田生态功能提升、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互融互促,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