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生态创建 > 正文 >

地下治污、地上造绿,看赣州如何因地制宜破解城市治污痛点

2023-01-09 15:13来源: 江西日报编辑:雪儿
  几年前,赣州市建春湿地公园的水体还存在脏、乱、臭等问题,群众很不满意,投诉不断。是占用湿地建设污水处理站,还是保留公园,另行选址建设污水处理站?赣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没有匆忙进行选择,而是经过考察,因地制宜建成一个“源头截污、就地处理、搞活水体、生态修复、标本兼治”的地埋式再生水处理站,既满足了当地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愿望和诉求,提升了城市品位,又科学务实地解决了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经济问题。
  再生水处理站“藏”在风景如画的湿地公园。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付强摄
  对症下药
  建设地埋式再生水处理站
  流水潺潺、林树环绕、绿草如茵……元旦假期,在赣州市建春湿地公园,市民三五成群尽享冬日暖阳。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公园地下有一个巨大的地埋式再生水处理站。
  “两年前,这里还是臭味扑鼻、水黑如墨、杂草丛生。”附近居民杜女士坦言,如果不是住在该公园隔壁,难以亲身感受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赣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章贡大队大队长赖正源介绍,由于历史原因,赣州市章江新区部分排水管道错接、混接,部分雨水排放口在旱季也有污水排出,导致公园内排放口中下游水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发黑发臭、淤泥沉积,水体感观度较差,周边生态景观及居民居住环境受到影响,湿地公园的水环境功能和城市休闲功能被严重破坏,引发不少群众投诉。
  如何破解上述难题?赣州市政府专门成立考察团,赴外省考察学习治污经验。回来之后,赣州市结合现状,因地制宜,提出了在建春湿地公园建设分布式生态地埋式再生水处理站的方案,对区域内大量滞留并进入湿地水体的污水实施就近收集、就近处理、就近回用,开展城市水环境精细化更新建设。
  建设方案通过后,项目随即开始实施。2022年5月,该地埋式再生水处理站工程正式启用。这是赣州市首座地埋式污水处理站,总占地面积2354.57平方米,总投资6206.43万元,设计日污水处理量1万立方米。
  靶向治理
  破解城市治污痛点难点
  记者观察到,与传统污水处理厂不同的是,该再生水处理站地上建筑仅为设备间、控制室、污泥脱水机房等,污水和主要工艺设备均设置在地下建筑内,有效解决了传统污水厂臭味、噪声等二次污染问题。处理站建成后,地面恢复为公园绿地,实现与周边环境零距离、与湿地公园景观融为一体。
  走进该处理站中央视频控制室,记者从实时画面中看到各项数据——进水COD224.741mg/L、氨氮25.3mg/L,出水COD6.6mg/L、氨氮0.05mg/L。“这表明污水进水浓度高、收集率高,处理效果好,出水标准高。”该再生水处理站负责人刘龙飞称,处理站综合投资低于传统污水处理厂,自动化程度高,可实现无人值守运行。同时,赣州市章贡生态环境局可准确掌握水站的处理效果,随时监管污水收集、设施运行情况,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更重要的是,这些污水处理后可就地回用。”赖正源称,以前为保持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每天要调水8000吨补入水系,维持景观绿化水系等湿地生态系统。而现在,经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的再生水,成为区域内重要的生态补水来源,回用于城市景观补水、市政绿化和道路浇洒用水等,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处理站投产后,居民再也闻不到异味,听不到噪声,看不到污泥。“源头截污、就地处理、搞活水体、生态修复”的有益探索,折射出赣州对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解决、标本兼治”的理念,为破解城市治污痛点提供了新路径,实现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作者:记者付强 实习生 刘希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