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之家 > 传播年会 > 正文 >

开学第一课 绿色风潮涌

2021-09-08 14:24来源: 中国环境报第5版编辑:雪儿

  叮叮叮——

  又是一年开学季。作为近些年秋季开学的“必备环节”,开学第一课预示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在这一重要节点进行教育十分必要。

  聚焦远大理想、安全教育、乐享运动、健康生活等内容,重新回归校园的学子们在紧跟时代步伐、饱含教育意义的课程中拉开了新学年的序幕。

  这其中,生态环保作为重要内容,也被许多地区、学校纳入开学第一课的教学中。

  内容紧跟热点,传递低碳生活、物种保护等绿色理念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任务,与之有关的内容成为社会热点,也对生态环境宣传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为让学生深入理解碳达峰碳中和,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北京、四川等地将有关内容纳入“开学第一课”,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铺下砖石。

  在北京,市生态环境宣传部门邀请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的专家授课,从理论层面向学生讲授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碳中和愿景,让同学们初步接触相关气候学知识,了解人类对气候问题的认知过程,加深对碳中和意义的认识,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在四川,省生态环境宣教部门推出了《今天,你节能了吗?》科普动画,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号召孩子们增强生态环境意识,践行绿色生活。

  而随着COP15大会的临近,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内容进入“开学第一课”,也成为今年的特色之一。

  “你们知道江豚几个月才能出生吗?”“11个月。”“那江豚出生后吃什么?”“吃母乳。”

  在江西,都昌县湖滨学校和县渔政执法大队给二年级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保护生态环境,留住江豚微笑”,通过江豚知识抢答、在倡议书上签名等形式,在学生心中播下保护江豚的种子,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号召公众参与到保护江豚行动中,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作为COP15大会的举办地,云南多地更是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及COP15相关知识宣传为主题,开启“开学第一课”。如昆明多部门联合打造《昆明开学第一课——COP15相约美丽春城》,以讲故事的方式,结合生活常识,穿插丰富的视频、图片,设置互动环节,寓教于乐传播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此外,垃圾分类、低碳生活、湿地保护、生态环保等相关知识,也都是各地“开学第一课”的热点。利用这个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节点,各地整合丰富资源,引导同学们深刻认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

  形式丰富多彩,科普动漫、云课堂别开生面

  发环保倡议、听专家讲座、学环保知识、开展实际行动……为丰富“开学第一课”的形式,各地因地制宜,从思想、行动多个层面对学生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刚刚升入六年级的北京东城区某小学学生刘彦迪,这学期收到了一本特殊的新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他饶有兴趣地翻阅发现,其中第10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生态环保有关的内容,下分三个章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其中还有浙江安吉、河北塞罕坝等绿色实践案例导入,帮助学生们把握主题、弄懂理论观点。

  “通过学习我发现,书里的标题都是习近平爷爷讲过的‘金句’,饱含深意,其中的道理值得细细品味。”刘彦迪表示,他将搜集更详细的资料,全面把握理解书中的内容。

  为加强教学效果,不少地方还扩展课堂空间,把“开学第一课”搬到了户外。

  “天为板、地为椅,湿地当课堂”。开学首日,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一学校师生走进天堂河湿地公园,在现场开展生态环境主题教育。广阔的水面、悠闲的候鸟,实地的体验、细致的讲解,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河道生态改造与城市滨水用地的价值,学习了解湿地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由于疫情防控,云课堂也成为不少地方青睐的方式。如广东省深圳市围绕室内空气、水质监测等主题,制作了“生态环保科普小时空”系列视频,宣传生态环保相关知识,切实提升公民环境意识。

  除了生态环境宣教部门和学校之外,博物馆也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为迎接开学第一课,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辰山植物园、上海动物园等五馆联动,由馆长录制音频,号召学生们在新学期探索自然、关爱生物多样性,并准备了“大礼包“,为喜欢古生物、动植物的孩子们种下一颗兴趣的种子。

  注重效果提升,适应学生特点建立长效机制

  开学的第一堂课时间很短,但生活中的课堂还将继续。如何让环保“开学第一课”的内容真正融入学生生活,转化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不少专家和宣教人士坦言,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策划“环保开学第一课”时,最难的是“把大学问变成小常识”,最重要的是“把大道理变成小习惯”。

  山东省济南回民中学校长杨长寨,20年来始终致力于在校园推广环境教育、低碳生活。他告诉记者:“总体来看,开学第一课主要还是通过声光电与多媒体、师生互动、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走出教室少,走出学校更少,或多或少存在着空间有限、形式单一、兴趣缺乏、学生自主活动不足等问题。”

  如何进一步巩固提升生态环保内容的教学效果?杨长寨表示,要更多适应青少年年龄、心理、知识及爱好等特点,根据学校自身特色选择不同方式,尽力提升学生参与度与关注度,融教育性、科学性、兴趣性、绿色性于一体。

  “在空间上可以多走出来,到教育基地、生产一线、到大自然中,多利用实物资源、客观环境开展教育,带着问题在自主探究、探索思考、互动交流中完成相关学习。”杨长寨建议。

  此外,在长效化、体制机制上做文章,也是巩固教学效果、提升意识理念的重要手段。对此,不少地区已开始行动,将“开学第一课”的内容作为延续一年的行动。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计划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出与学生学习生活更加密切相关的环保课程。既请专家走进来为同学们授课,又让学生走出去,到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亲身体验。

  “为同学们提供节能减排、保护生物多样性、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等全方位的生态环境教育,注重习惯的养成,把‘环境教育进课堂’工作做出实效。“这位负责人说。作者: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