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人物 > 正文 >

“清漂王”刘古军见证长江生态变迁

2018-07-06 10:25来源: 经济参考报编辑:小冉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在两年前就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刘古军出生在长江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万州区,家中世代捕鱼为生,父亲刘传云更是远近闻名的“川江渔王”。
  2003年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库区江面出现大量漂浮物,树枝残叶、建筑废料、农业秸秆、塑料泡沫、动物尸体,成吨的漂浮物顺水漂来,若不及时清理,不但会引发污染,还将严重影响船舶的安全通行,这引起了当地政府高度重视。
  可清漂面积广、清理难度大,大船清漂也不灵活,不少清漂公司纷纷打了退堂鼓。刘古军跑到当地环保局毛遂自荐,表明自己愿意成立一支清漂队伍。于是,刘古军放弃了一天几百元的跑船生意,带领十几条船、几十个人组成了万州长江清漂队。
  最初组建的清漂队由几只简陋的小渔船组成,工作比捕鱼辛苦,尤其是三伏天,队员们除了高强度的体力活,还要忍受炎热的酷暑。“夏天甲板上温度能上80度,在上面两分钟就能煎熟一个鸡蛋,队员们个个皮肤晒得黝黑。”刘古军说。
  由于工具落后和经验匮乏,虽然每日早出晚归的辛勤清漂,每天却清理不了多大面积的流域。为提高清漂效率,刘古军亲自设计将自己原来的鑫洋轮渡改装成了一艘承载量达40吨的清捞中转船,熟悉水情的他将主流域和20多条支流等重点区域进行了规划,绘制出一张清漂水域图,帮助队员们摸清漂浮物的流动线路和规律。
  “重新排兵布阵后,清漂船和中转船各司其职,队员们的清漂手段逐渐成熟,打捞效率一下就上来了。”刘古军说。
  尽管政府在队伍成立之初给予了100万元补贴,但租船、雇车、发工资,处处要钱。最艰难时候,刘古军垫上自己的家当甚至偷偷地将儿子攒下的压岁钱拿出来给清漂队员发工资,给清漂船买油料。
  尽管如此,刘古军还是坚持着。他知道,清漂工作事关库区子孙后代的福祉。
  如今,清漂工作逐渐从人工打捞变成了机械化作业,而刘古军的清漂装备也已转型升级。“从2009年开始,我们逐步引进机械化清漂船,而目前你看到这两艘‘江洁003’已经可以全方位自动化打捞了。”刘古军说。
  三艘青蓝色的全自动清漂船并排停靠在码头,配有自动清漂网兜、机械履带以及液压驱动的高性能发动机,这样全自动化的清漂船动力强、清理范围广,已逐步成为长江主航道上的“清漂主力军”。
  目前,清漂队共有机械化打捞船、垃圾中转船、调度船和执法艇共15艘,2017年共清理水域及消落带垃圾和漂浮物2.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