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之家 > 媒体采风 > 正文 >

不断深化水利改革

2019-01-22 11:17来源: 新华网编辑:明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和纠正人的错误行为是这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水是文明之源、生态之要,治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将“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和纠正人的错误行为”等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到治水全过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古往今来,兴水利除水害一直是我国治国安邦的大事,也是历代治水的主旋律。我国历史上的治水,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治水,其核心总体上是如何以更好的工程体系更好地兴水之利、除水之害,这在本质上就是如何更好地改变自然和征服自然,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水利的生产力问题。经过多年大规模投入和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我国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水利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中国工程院的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在水旱灾害防御上已经达到了较安全的水平。
  也要看到,在水利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我国的水问题仍很严重,尤其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主要的水问题。无论是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无序利用、低效利用,还是江河湖泊的过度围垦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河干涸、湿地萎缩,抑或是水污染物的肆意排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水质超标和水体黑臭等,从本质上看都是人类错误行为所导致的恶果,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已经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治水必然要从着重提高生产力的阶段进入到调整和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阶段。与我国治水发展阶段相适应,新时代治水也必然需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和纠正人的错误行为。
  从系统论看,目前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三大”水问题,已经不能简单视为由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自然因素所造成的水损害人类的“水—人”之间的自然问题,而是由“自然—人—水—人”这一结构链所形成的社会问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自然因素和水资源过度开发、水利监管薄弱、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未真正落实等人为因素相互叠加,形成水危机,进而对人类自身造成严重损害。因此,新时代治水的基本思路,首先不是继续想着如何进一步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而是首先要调整人的行为和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就像人生病了固然需要治病,但首先要认识到之所以会生病,归根结底在于原有的生活模式和行为系统出了问题,因而治病首先要改变原有生活模式和行为系统,纠正错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否则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这对于治水而言也是如此。如果还是继续走改变自然征服自然的老路,还是蓄水少了就修更多的水库、缺水地区水少了就无休止地调水、原有水井不出水了就挖更深的水井、水被污染了就引水冲污释污,那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却可能埋下更长远的祸根。
  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这是基于我国国情、水情以及新时代水利所处的历史方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老水问题和治水的地位、作用,做出的战略判断,符合我国水利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对治水规律、治水实践的新认识新概括。
  一、新时代治水主要矛盾实质反映了我国新老水问题的根本特征
  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更加凸现是治水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老问题就是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水时空分布不均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灾害,新问题主要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给我国治水赋予了全新内涵、提出了崭新课题。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持续攀升、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等多重变化条件下,水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更加凸现,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瓶颈制约。这是当前我国新老水问题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新时代治水主要矛盾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
  新水问题常态化、显性化成为新时代治水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水灾害的老问题,长期以来是我国面临的主要水问题,具有突发性、局部性特点,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直接威胁,来得快去得也快。与之不同,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水问题,近年来逐步凸现,越来越呈现出常态化、显性化特点,且涉及面越来越广,治理难度越来越高,对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影响越来越大。解决不好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新的三大水问题已经超越水灾害老问题,上升为我国治水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治水实践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治水主要矛盾转化深刻揭示了我国水利发展的内在规律
  兴水利、除水害,古今中外,都是治国大事。长期以来,洪涝、干旱灾害是我国面临的主要水威胁,治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我国的治水实践立足于此,通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等来疏导水流、蓄集调配水量,降低对生产生活的威胁。经过近70年的建设发展,我国水利设施网络逐步健全,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日渐成熟,防洪、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基本达到较安全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当前,水利发展呈现出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新情况新特点。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干净水、安全水、放心水的渴望日趋强烈。另一方面,常态化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制约,这意味着我国治水实践的历史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治水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从治水主要矛盾的内部关系看,“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的主要制约,在矛盾中居于主导地位;从治水矛盾产生因果机制看,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是造成现阶段其他各种水问题的重要原因。重新审视治水矛盾,做出治水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重大论断,是对我国长期治水规律的准确把握,是适应我国水利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战略举措。
  治水主要矛盾转化客观上要求准确把握治水的规律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转变。鄂竟平部长指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水安全重要讲话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关键和最具有指导意义的一句话。这表明,随着治水主要矛盾的转化,水利工作的重心要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向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具体讲,就是要彻底扭转长期以来以工程建设为中心的治水思路,摒弃工程思维,更多依靠法制体制机制,提高水利行业监管能力,进而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科学管理水资源。
  三、治水主要矛盾转化为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治水主要矛盾转化决定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治水主要矛盾的客体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转化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不仅是人民群众需求的升级换代,而且是对水产品、水公共服务在需要结构、层次类别、功能价值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意味着水利改革发展的方向必须进行调整,要从除水害兴水利向提供良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转变,目标必须进行优化,从解决单一的水灾害老问题升级为统筹解决水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老水问题转变。
  治水主要矛盾转化决定了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治水主要矛盾的主体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转化为“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意味着要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水利工程能力提升主要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依靠行政手段、科技手段,通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提升保障能力,旨在解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问题。水利行业监管能力提升主要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更多依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综合运用法治体制机制来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监管体系,旨在统筹解决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问题。治水主要矛盾转化要求准确把握水利行业发展的脉搏,将提升监管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实践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措施和路径。
  治水主要矛盾转化推动着中国特色治水事业向前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推动生活前进”。从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看,“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和“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既相互斗争、相互否定,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运动变化中推动治水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把准治水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全面提升水利行业监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更高层级、日趋强烈的需求,必将有力推动我国治水事业发生伟大的变革。
  四、适应治水主要矛盾转化,加快落实“十六字”治水方针
  加快转变治水思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为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治水主要矛盾从人与自然的矛盾向人与人的矛盾转化,治水的目标和客体均发生重大转变,相应的治水方式也与以往大为不同,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转变治水思路,适应治水主要矛盾双方变化的需要,进一步增强改革的针对性、路径的科学性、发展的有效性。我国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决定了治水思路的转变必须聚焦弥补水利工程建设的短板和不足,全面强化水利行业的监督和管理,从而有效破解新老水问题,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
  科学谋划水利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一方面,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变化,紧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两步走”战略,优化新时代治水方略,提出分阶段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推进路线图,确保治水目标和人民群众的需求高度吻合,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聚焦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明确监管重点领域,加快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夯实监管的法制基础,完善监管的体制机制保障,壮大监管队伍,构建领域全覆盖、严格高效的监管体系,全面提升监管能力,推动建立规范、科学的涉水行为秩序。
  聚焦重点领域夯基础求突破。当前,我国水利发展中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节水优先落实不够、河湖管理欠帐较多、生态水利刚刚起步、水市场不够发育等。破解这些问题,要抓住强监管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建立长效机制,既注重化解存量问题又严控增加新的问题,既注重点上突破利当前又注重夯实基础利长远。对于河湖管理、采砂管理、地下水超采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可采取专项行动,以监督问责、执法惩戒的雷霆之势,坚决遏制问题恶化的态势,营造解决矛盾的良好氛围。对于落实节水优先、实施生态水利、培育水市场等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点工作,可夯实法制、标准、规范等监管基础,提高取用水计量、台帐管理等保障水平,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监管体系。